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023-12-24197
摘 重要的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从主席到孔子家乡曲阜考察六个字,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四个字,反对中国化,古代诗歌在教科书选择中的份额,纪念孔子2056年会议讲话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现实价值。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价值;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6)03-0153-02
今天的中国来自历史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习和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可以加深我们的民族感情,增强我们的民族信心,使我们更有信心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包括各国或民族的知识、信仰、语言、艺术、法律、道德、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文化也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文化是民族和世界性的。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大量杰出的思想家,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作品,积累了辉煌的文化财富。
简单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批判性继承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重点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2014年5月4日,我来到北京大学,深入教师和学生,并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研讨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刻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一个社会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坚实的价值观有其固有的基础。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今天,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不会有活力和影响力。演讲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延续。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为反腐倡廉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历史教训和现实,只有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整顿干部队伍,才能实施治国之策,使国家富强。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稳定任务艰巨复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舵手,在全国繁荣、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其自身的组织建设是首要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干部的廉洁。
为了巩固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历代贤明君主都非常重视整顿官治,扬廉惩贪。因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古籍《管子》・重命令中有一句话:“因此,安国关心尊君,尊君关心行令,行令关心严惩;如果处罚严格,所有的官员都会害怕;如果处罚不严,令不行,所有的官员都会高兴。古籍韩非子・有度指出:“法不阿贵,绳不绕。法之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深入探索研究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分析优秀廉政文化的特点,调查优秀廉政文化的成败,吸收优秀廉政文化的精髓,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提高拒腐防变和抗风险能力。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大量诚实的官员受到后人的尊敬,也有有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来惩罚腐败官员,这对今天的反腐败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挖掘和整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为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3.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富的思想滋养
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继承和发展。充分挖掘当今治国理政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君主智慧的结晶,为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以古籍《管子》为例,《管子》是一本以富国强兵为主的经世致用书,其中经济富国思想极具特色。《管子》一书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治主张,从探索治国之道、完善相关统治政策、重视官员选拔管理、重民富民的角度。《管子・明法解:
明主之治也。县爵禄以劝民,民有利于上,所以主有使之。惩罚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所以主有以牧之。因此,如果没有爵禄,主就不能说服人民。没有惩罚,主就没有权力。老人和大臣的行为是奉命的,不是为了爱主,也是为了利益而避害。官员们奉法无奸,不是为了爱主人,而是为了爱爵士而避免惩罚。
这些治国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热情,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从古籍中学习维护社会秩序、政治稳定、强国富民的经验,可以改善当前工作的弊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当代中国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理念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遗产和丰富的营养。
此外,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谈判民主强调,在多元社会的现实背景下,通过普通公民的参与,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谈判和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和优势,是政治领域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表现,有助于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符合现代协商民主的思想因素。它符合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兼容性、听力明确、和谐性差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形式的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凝聚政治认同,维护社会稳定
今天的中国来自历史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面对当今复杂的形势,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全民族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光大。因此,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促进主题,传播积极能量,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民族、国家、文化,激发全社会团结的强大力量,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使我们更有信心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5.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和平、开放、友好的民族。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短暂的封闭时期,但在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对外开放、热情好客、广泛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朋友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远方有朋友,不亦乐乎”是中华民族与人交往的重要标准,无论是近邻还是远客,都礼貌友好。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上,中国政府都在努力与邻国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自古“丝绸之路”以来,中华民族以其灿烂的文化吸引了无数的外宾。
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纠正普通外国人对中国的错误理解,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追求和平,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将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危害任何国家的发展。21世纪是全球合作共同发展的世纪。中国将遵守和平发展的原则,绝不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以换取自身的发展。中国永远不会做任何损害他人利己、以邻为沟壑的事情。在实现美好梦想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愿意与各国人民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总是以文化繁荣为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必将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活力。它不仅是培养自我完善和坚韧性的精神土壤,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作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探索其现代力量,努力成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积极借鉴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抗腐防变、抗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0.
[2].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地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5-04.
[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2008年人民出版社.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万.
[6]孔德永。思考转型时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J].2006(6)当代世界和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