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基础
2023-12-24167
摘要: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相关性。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上的传承和创新。依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性;
党中央自十年以来,为了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精髓,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关联性和传承性。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连续性,对全面、深入地控制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源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思想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精髓的积累,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的思想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灵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广泛的思想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和多样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大肆宣传生活和不平等的价值观;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提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它逐渐发展成为“五讲四美三爱”,2001年提出了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006年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报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中。
1.国家层面: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的指导基础
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都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国富民强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家兴衰的衡量标准之一。《荀子•富国时期提出“民富则田肥易,田肥易则出实人民”,在中国古代倡导“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儒家学派中荀子的“天人相交”观点,道家学派庄子在《庄子》中•山木中阐述了“有人,天也;有天,也有天”的观点。正如荀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天人相交”观点一样,道家学派庄子在《庄子》中•山木中阐述了“有人,天也;有天,也有天”的观点。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易传》•《系辞下》指出“两人同心,其利断金”“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而吝”。简而言之,从国家层面来看,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基础。
2.社会层面: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基础
从社会层面来看,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基础。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礼记•礼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和”的“公天下”思想;墨子在《尚贤上》中提出“古代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然在农业和工馆里,有能则举之”的平等思想;道教《太平经》解释了“人命最重”的人人平等思想;管道•《明法解》阐述了“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倡导依法治国的“王道”思想,开创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先例。同时,在古代,“礼”也被视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以礼为纲”的教育目的,对不同年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行为准则,并有相应的教材进行教学。例如,儿童教育书籍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和《礼记》•少仪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礼仪标准,帮助人们获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准则和生活准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思想内涵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和价值基础。
3.个人层面: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标准
在个人层面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好”的思想内涵。古人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很多诗歌中: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顾炎武的《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墨子“爱无差等”的“兼爱”思想;孟子•滕文公上提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和“孟子”•梁惠王上提出的“老人老,年轻人年轻”的友谊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子路中的“言必信,行必果”“民无信不立”和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在当今社会,这些品质仍然是衡量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判断标准正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才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映射,其思想内容受历史时代的影响而有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扩大和丰富其思想文化内涵,同时继承其优秀思想文化的精髓。
1.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民本”,就是注重人民福祉的思想。早在姚舜禹时期,就有了“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期,周公提出了“尊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动荡,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稳定和稳定人民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荀子将人与国家的关系概括为“载舟覆舟”的理论。汉代《尚书》提出了“民为本,本为本”。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到了清末,民本思想逐渐向民主思想过渡,梁启超提出了“民主为主,天下公理”的民主观念。到清末,民主思想逐渐向民主思想过渡。梁启超提出了“民主是主,世界公理”的民主理念。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一个以人民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同志们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重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有利”,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衡量国家发展的标准之一。同志们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执政指导方针,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表明人民的重要性。同志们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即“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民的全面发展”,强调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观点。同志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凝聚力强基础基础工程”讲话中明确提出“认真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人民、诚信、正义、和谐、大同时代价值”,大力倡导公众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学习汉学,举办“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全国巡回演讲,帮助领导干部增强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
2.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经过五千年思想文化的洗礼,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即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尚道德精神,民为本的精神,崇尚中贵精神。古代就有对民族精神的诠释,《周易》•乾•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子路》中的“刚毅木讷近仁”是对古代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个人品质的诠释。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精神的培养,认为一个人具有“仁、义、礼、智”五个方面的品质,可以称之为“君子”。古人有一种简单的整体思维,把一切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道德经》提出了“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提出了“中也之人,世界之本”;而且,世界之道”。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是当时历史环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热爱国家、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许多与这一时期密切相关的民族精神应运而生。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出现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摆脱“贫油”的帽子,我们产生了“大庆精神”,即不怕苦、不怕累、爱国奉献。“学雷锋”精神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我愿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号和价值判断标准。在创业时代,我们涌现出“64字”的创业精神,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涌现出“抗洪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和升华,其思想内涵高度浓缩了民族精神。
三、依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其继承和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帮助下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丰富其思想内涵。
1.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产物,是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发展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和谐、求大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例如,李存山教授出版了《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不仅赋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也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
2.现实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常道”文化,即“崇尚道德、以人为本、仁爱精神、忠诚原谅、和谐社会”,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即“知常知变、知古知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坚实的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基础。抛弃传统一,失去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只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与人民社会生活的关系,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市场经济、教育体系、民主体系、思维方式中的经济哲学关系和政治观世界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情和舆论,满足了中国时代的要求。
作者:苗雪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2006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06.
-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十篇
- 下一篇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