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理想深深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上

heyongzhong2023-12-24129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十大重要元素,强调这些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些重要元素深刻揭示了跨越时空、超越国家、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重要要素,对挖掘和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把握中国文明的突出特点,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大同的理想深深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上。《礼记·礼运》一开始就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大同世界,体现了人民摆脱剥削压迫、贫困动荡、过上稳定富裕生活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这与马克思主义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非常相似。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后,中国人自然可以从一开始就接受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当时有人直接把共产主义翻译成“大同主义”,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力和影响力。民为本、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重民本、重政德一直被倡导和践行。《尚书》有句话叫“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语》说,“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都强调了实施仁政、德治、顺应人心的重要性。“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在重视人民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相似之处。大一统传统,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统一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汉书》记载,“春秋如此统一,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早期的中华文明是由来自中国大地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组成的。秦汉时期,“大一统”成为当时政治思想领域的主流。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进入中原,都以统一世界为己任,以中华文化为正统自居。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许多承载辉煌文明的历史遗产已成为我们继承历史文化、维护民族精神、增强文化信心的重要宝藏。图为安徽省蒙城县庄子祠 胡卫国∕摄

家国情怀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背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说:“想治国的人,先齐其家;想齐其家的人,先修身。“强调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和世界命运紧密相连。“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源于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每个人的廉价和责任”。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不仅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精神追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主张磨练刚强勇敢的进取精神和知重负重的责任精神。《周易》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了热情的《论君子》演讲。他用《周易》这两个象辞激励年轻学生努力成为“真君子”。张岱年先生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曾子在《论语》中说:“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要为国家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

2023年5月16日至8月13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玉树流芳-上海博物馆宋元古籍展”,约66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上海珍贵古籍名录》 周东潮∕摄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经济”一词的初衷是经世济民。孔子提出养民、富民、教民,孟子提出让人民治“恒产”。宋代理学家程毅提出“以顺民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中国文化倡导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利益有道。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上”,墨子提出“义、利”。在《大学》中,“国家不利于利益,而是利于利益”。中国古代社会以民本传统和义利观念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中华民族始终尊重和热爱自然,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鱼不入池,鱼龟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中华文明强调,要统一天地人,把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有时候要用好,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境界和“天人合一”的更高生活境界。

江苏省泗洪县打造集尾水质量提升、绿色景观、科普休闲、艺术活动为一体的蓝绿色融合生态空间,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图为玉珠湖公园 张连华∕摄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知在行中求,人在事上磨,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好学实践,反对空谈,主张实干。毛泽东同志从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赋予了“实事求是”的新内涵,用它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荀子说:“不闻不闻,闻之不见,见之不知,知之不知。学习就是行之而止。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之真实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即知”。在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中”、“和”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在这里,“中”和“和谐”相互补充,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与复杂多样的事物的融合,强调不偏不倚和观察两端的辩证思维。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和平、和谐、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传承下来的理念。中国人提倡“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谐之美在于差异”的道理,倡导“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世界上所有的兄弟都是兄弟”,倡导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美丽美丽,美丽美丽。中华文化胸怀宽广开阔,有着深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世界情怀。这十个重要元素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精神血液中,找出它们的内涵,更好地确立我们的身份和地位,从而增强所有中国儿童的文化认同,加强中华民族社区的意识。我们不仅需要追溯、根、宝藏,还需要细化、解释、转型、探索和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找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结合时代继承创新的要求,不断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让中国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格。



时事报告监制:徐遥 责编:小丛 编辑∕制作:志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