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heyongzhong2023-12-2414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和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现在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加深,而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在不断入侵,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优秀文化传承法制不完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向共同努力,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重视,从而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精华被外国窃取。



1.2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传承机制,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系统、有效的传承下去。为了追求片面的眼前利益,一些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完全不顾及社会的效益和传统文化的意义,使之完全商业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甚至被商家拿来炒作,完全变成了他们的盈利工具,从而导致文化品质的急剧下降,使传统文化变了味,低俗化。



2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2.1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扩大了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中传播者和继承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主体。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辅助工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播者与继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其中,传播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传递者,而继承则是接受和继承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将抽象的、不易于被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知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多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则可将这些不易被人所理解的古文字转化成音频、视屏、图片等便于被继承者所理解和接受。不仅如此,以往的优秀文化传承所采取的是学校、政府等组织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传给学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继承者将分散的时间利用起来,极大的增强了继承者接受的效果。



2.2计算机技术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得以完整的保存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之分,我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其精华、优秀的部分,其中包括代表性的民族精神、文化符号、社会制度、节日习俗、民族艺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等。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归档,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再现,人们能够在不动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清晰地、全方位地参观和感受文物,为优秀文化的传统提供资料支持。



2.3计算机技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传承方式在传承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加强传承方式建设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互联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推进了计算机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拉近了传统文化与传承者间的距离,大大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空间,要从传统文化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数据采集、分析、、服务机制,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现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



3计算机技术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具体运用



3.1学校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当前,学校教育是现代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和方式,同时,也可以运用学校教育来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以前学校传承优秀文化主要依靠教师来讲解,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由于学生众多,教师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而且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相同,教授的内容也会不同,在一些知识的讲解上就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同时学生的素质也是有着差异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圆满的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开发和推广计算机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优秀文化的传统和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在学生间组织各种民俗传承社团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适当的增加传统优秀文化的比重。



3.2企业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



企业可以为优秀文化传承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学不断进步,应该注意到网络、虚拟社区等现代媒介阵地的巨大地位和作用,将其用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传播。例如利用近年来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为传承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传承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来传承优秀文化,开发民族文化志愿,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形态,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都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



4结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D41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33-3



引 言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力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二、如何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三、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前景展望



(一)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参考文献: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4]李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宣传教育;推广交流



一、基层文化馆应广泛深入开展普查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打下夯实基础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蕴藏于民间,蕴藏于基层民众之中。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作为文化系统中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单位,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是文化馆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作为基层文化馆,想要深入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就必须先摸清辖区内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家底,有针对性地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人或聘请专家开展普查工作。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基层文化馆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保护、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工作的认识



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要拓宽传播的渠道,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民族民间艺术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自身也应该有一个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的意识。要真正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效保护相关资料及文献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留下了许多的古籍文献资料,它们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对其传承有这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过主观人为的编篡、删修,以及因承载介质或时代、自然等因素造成减损流失,因此,对它们的保护刻不容缓。应当把它们放进收藏机构,做好登记工作,对缺页进行修补,请专人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利用缩微、影印、扫描等现代技术,对各类古籍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对特定的技能技巧进行“口传心授”之外的“物化”传承,包括运用录像、录音、照相、文字记录等手段形成的资料,也要妥善保管。



(二)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要系统地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另外,还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作为必修课程,由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教学与科研,提升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层次与质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三)利用现代传媒向群众宣传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宣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其普适性宣传,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服饰搭配、墙体或街面广告、公益宣传中,渗透在网络、报刊、广播、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能普及得更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我们应该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自身认识提高了,才能唤起我们的自觉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焕发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切实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三、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还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育



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以及中央与地方、当前与今后如何对待。首要的是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传承人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传承人能否正常开展传承活动,能否有序传承、接替,直接关系到非遗项目的存续和消亡。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一定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支持和帮助他们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传承活动中的具体困难。首先,可以公开部分传承人的资料信息,在社会上寻找传承人弟子,通过师徒双方自主选择的模式确定一批师徒结对,开展免费带徒、传授技艺,为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后继有人提供有力保证。其次,也可以努力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掀起未成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热潮,把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精髓与加强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克服在传承中人为地加进现代元素,使之变成洋不洋、土不土的“四不像”,杜绝把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变成闹剧等错误倾向。



四、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做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必须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成败。



(一)组织开展民俗活动



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我们在保护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中,政府或企业应当提供一定经费的赞助,以减轻百姓或民间民俗组织的经济压力;还应在民俗活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内容上不断延伸,不断扩大。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而显示出活力,形成街区、村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产业文化良性运作的互动模式,这样它才具有文化保护空间的特性。



(二)使用互联网提高传播效果,加强异地交流



互联网时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无远弗届,不须特定地点,不须超大的空间,同步及时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民族民间艺术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往的民族民间艺术推广可能是一个展览、一场演出,或者一项活动,这些都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穿透性的整个面的优势,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的。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行销传统文化,是当下最大的课题。因此,让民族民间艺术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制定科学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与保护传承工作规划的重要性。想要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就要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我们在制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制度和方案时,一定要从实际规划出发,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与对外交流制度和具体措施。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我们应当将之吸收和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5


2015年2月,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博物馆获得来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



2016年2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会议强调,一要重在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等。二要强化管理和执法,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三要合理适度利用,将更多博物馆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等。四要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针对彩塑壁画等保护实施一批重点科技示范工程等。五要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振兴传统技艺 守护文化遗产



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15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15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工作。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推动校园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在高校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创新文化产品 传播中国品牌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部署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区域特色的发展潜力,促进生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区域,以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及其特有的生活内涵为基本形式,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基本形态。[1(]P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大学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应当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辉映万古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提供指引并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词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在美学教育方面,传统绘画、中国刺绣、剪纸等文化艺术,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师生审美的能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深层次的目标是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义、仁爱、守信、求大同、厚德载物等思想,是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2]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内的大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而广大的大学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都将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持续力和未来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如很多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古为鉴,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设计、基础设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以物言志;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推崇仁爱精神、和谐原则,致力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高校主导组建的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活动等等,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播。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在校园中体验、感受着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化着师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式、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这都十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系。



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一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空间环境,在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利用教室、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相关区域以及校内楼房、道路、广场等地的布置装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二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



2.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信仰追求,对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有利保障。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并通过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充分展现,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3.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体系。



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播平台。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平台的作用。如可以在校广播电台开设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传统艺术赏析、美文诵读等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校内刊物开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通过学生征文、摄影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在宣传栏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宣传,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其次,高校要大力运用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探索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网络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网络氛围。



4.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二要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三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其次,校园活动的开展应积极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一是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与中华传统活动相关的表演、展览、推广等校园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华传统美术艺术、中华传统体育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鼓励学生组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武术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舞蹈社等等,并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依托学生社团,多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体系。如开展校史教育,系统展现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研讨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知礼、明礼、行礼的文明习惯;开展“亲情校园”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开展“感恩行、献爱心”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使他们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时展继承传扬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科学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05-02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不能缺位。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认识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应该采取符合时展实际的办法,以便于能够达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传承效果。



一、时展产生的新元素以及引起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时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而网络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技术不同,更新速度非常快,自身面貌变化速度较快,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刺激下变得多样而快捷,网络社交新元素的增加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面,外向开朗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不仅与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多,与陌生人的交往也随之变多,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向的人也借助网络社交这一“面纱”开展数量更多的虚拟社交活动,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交范围以及社交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种新产业随之出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快递行业、外卖产业、共享经济以及虚拟货币等等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触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烦。同时,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相比都较高,但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导致高收入与低知识水平共同存在的现象,而这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隐私得到了更多的暴露,消费者与从业者之间产生矛盾时如何保证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捆绑程度逐渐上升。现在生活的人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寸步难行,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就是当今社会的缩影。人们的社交生活、日常购物、娱乐活动等都与智能手机紧密相连,各种数据成为了不同行业分析客户面貌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机并分析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不同个体对某一产品的具体偏好程度,投放的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吸引个体产生消费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各个行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机会。然而在未经个体用户同意前提下,利用广告等形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喜好隐私数据的“擦边球”行为,不仅有触犯法律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感不强的表现。



二、时展新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变化,不论是社交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亦或是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捆绑程度上升,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们的社交范围与社交行为数量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交往”这一社会行为的不正确认知。由于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很迅速展开,并且处于网络技术自带的相对隔绝状态,很多人出现了社交关系随意化的思想认识,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当出现社交矛盾时,非常容易走向迅速激化状态,产生社交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发表意见的限制大大减少,部分人依仗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随意组织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上述现象都体现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而逐渐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说具有上述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特点,只是在真实环境中会比网络上有所收敛,真实状况也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这一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产业风口的变化频率变快,产生了诸多经济向好产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大批大批的人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跟随网络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脚步而发展,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引导下一个经济潮流的人,“金钱至上”思想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待正常工作与经济投机的态度。而其中突出的为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两种经济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中,从共享单车走向共享汽车的发展,但成功者数量仍旧不多,与之相比,直播经济更加残酷,许多青少年受到直播经济光鲜亮丽表象的吸引,放弃学业投入直播行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在经济形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具备正确对待金钱与长远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想认识。



三、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时代在发展,技术提升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不能阻止时展过程中各种新元素的出现和它们进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不可能改变不同元素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渗透过程。但是,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做出改变,在适应新时代网络技术迅猛發展和其引起的诸多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加以有益干涉,提高人们对不同新事物的正确看法,用平常心看待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自身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将网络技术为自己所用,成为网络技术的利用者,而不是盲从者,从而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当中汲取营养,运用悠久的中国古典哲学社会思想解决技术发展中对人们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不利状况,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精华挖掘出来,成为加强人们精神世界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优势,与当前阶段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传承,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技术也在飞速更新状态中。传统文化乍一听与科学技术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科学技术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科技主导思想有害状况的出现。因此,现代科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去多方面的实际帮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例如,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重现古代精美艺术品,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促使优秀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3D技术还能够提高传统艺术成品的精细度,增加艺术品的精细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网络技术的加入则为打破历史文物展示的时地限制提供重要帮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重现历史文物,破除了只能到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的限制,为世界人们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校园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识,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角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发探索当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途径,为今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生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当今社会娱乐业迅速发展,新型媒体方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其结合能够得到最大方式的传播。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利用网络自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走出以往传统文化宣传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状态,在主动出击中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提升话题热度,二是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可以利用多种短视频手机终端进行宣传。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手机端进行的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在后期,辅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还能够对众多的后台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人民群众喜欢以及接受程度较差的宣传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找到接地气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宣传工作起到针对性的反馈,可以有效改变人民群众对部分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认知,增加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转变作用。新媒体宣传途径在这一环节中具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三)结合时展特点,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



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只有优秀与落后之分,然而伦理道德不同,历史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所以在面对伦理道德在今天的传承应该更加谨慎。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并不是所有的伦理道德都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水平。因此,伦理道德的传承也要在批判中进行传承。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五千年历史中,通过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校园特色育人精神的一种群体文化,她给高校带来独特的发展朝气与活力。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勉励新一代青少年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源头,理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紧紧契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的个性化文化特色,承载着高校的育人精神,反映出高校的文化底蕴。她倾向于人文教育,实质是对学生的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她以其高雅的人文气息辅助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当代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纵观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貌平平者居多,真正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差异化育人理念者着实在少数。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思想意识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财政补助,使得高校得以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中。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虽使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却收效甚微。其中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机制缺乏改善,以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不得不说,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恰恰反映出管理者对高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互联网带来的快餐式信息充斥着各个角落,对传统文化的悠久却富有营养的信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纵观各大高校,热门专业无一例外地都是商科类专业,高薪酬、高就业率对学生构成了极大的诱惑,蕴含浓浓人文气息、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却鲜有人问津。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悄然得到奉行,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所下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面临挑战,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和尊师重教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缺失。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让校园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的传承无从谈起。



(三)校园内外充斥着不良风气



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难免会混入有一些低俗和严重西化倾向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亚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自我修养。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就是亚健康的文化氛围。校园周边,不乏吸烟、酗酒的不良风气;宿舍里,难觅专心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厮杀;就连本该用来学习的教室里,桌面上、墙壁上也已不再洁净如初,有些甚至还充斥着不雅文辞。校园内外的种种不良风气,不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更反映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是总书记在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尚且如此,一所高校若想打造一流品质品牌,更需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立方向



“大学一定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大学需要文化和精神。”[2]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人文价值观的体现,这所高校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可能培育出什么样的高等人才。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其中的人文观念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哲理思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亘古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3]。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书写了灿烂夺目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涵盖思想、文学、艺术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世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对当今青年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美德思想;文学教育方面,《易经》、《老子》、唐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底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滋养着学生的心灵;艺术生活方面,中国传统剪纸、书法、武术、曲艺等,充斥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点缀在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以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不仅可以找到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可以从根本上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气氛



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助其养成阳光向上的良好心态。试想,如果学生有朝一日学习于阵阵书香的教室里,漫步在朗朗书声的花园中,休息在健康欢快的寝室内,那么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等人才的能力将有显著提升。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无一不蕴含着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丰富内涵。高校作为“中国梦”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成就者的摇篮,若将传统文化中和谐健康、温文尔雅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气氛的养成上,势必会在无形中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化转换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只有时代的主题是永恒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共同发展并完善的。因此,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凝重醇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扎实根基,另一方面要用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从而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展要求、彰显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4]。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紧校园基础文化体系的建设



1.构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60%来自师长的教育,40%来自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5]。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育人的无声课堂,最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操,是一股无形而又有力的综合教育力量,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学校在设计、建造景观雕塑和教学建筑时,应立足地方文化,充分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力求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育人功能的有机融合。



2.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管理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转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中,她需要校方的有力领导、阶段性计划的实施和制度的约束。如,高校可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各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副院长切实跟进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工作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体工作计划,具体到各个学院,由各学院相关小组成员负责实施方案,做到每一个过程都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力求使每阶段的文化建设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及制度保证。



(二)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高校育人的最主要途径。高校可以构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提供课堂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精神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制度上,高校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引进优秀教学理念。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当地的民间文学、文化习俗,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光辉,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既可以打造学校独一无二的特色育人品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外,也可以尝试在思想政治课上穿插传统文化素材,既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内涵,又在课堂中实质性地传播、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2.增设特色艺术社团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中,也体现在许多民间艺术活动中。典雅的中国剪纸、传统刺绣、软笔书法等,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无一不体现出古人修身养性的高雅情操。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路径,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学校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特色学生社团,给对某一种传统艺术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_,并在特色社团中广泛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表演、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中找到乐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伴的相互鼓励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真正乐于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品德思想真正内化为内心的修养。



(三)丰富校园文化传播载体



1.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中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传媒。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刊校报、校园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舆论宣传重任。如,可以在校刊校报中开设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专栏,以征文、互动留言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又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专门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朗读美文,由名师进行鉴赏,与师生进行互动。让广大师生在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及本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2.积极开拓新兴媒体



信息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生力军,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的最大受众群体。因此,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延续传统媒体宣传渠道外,还应紧跟时展脚步,积极开拓信息时代下涌现的新兴媒体宣传渠道。如,建立校园网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网站,让学生随时掌握传统文化学习动态;精选古文精粹,由优秀教师加以批注引读,分享到学生QQ、微信群内;拍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微电影,以简短却又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选取学生关心的历史文化问题,在学校文化学习论坛上展开网络讨论;购买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读物,丰富数字化图书馆,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阅读需求等等。利用及时便捷的现代网络平台,力求以生动活泼却又不失丰富全面的内容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德志,曹睿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6-127.



[2]肖一. 高校是文化繁荣的生力军[N]. 光明日报,2008-03-13(005).



[3]刘红英.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J]. 河西学院学报,2008,(03):113-115+106.



[4]时群.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泰山精神融入驻泰高校为例[J]. 人文天下,2016,(22):118-120.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0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 德育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推进,社会上各类矛盾和不良现象增多,高校德育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特别是以下三方面亟待解决。



第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的态度。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而当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家庭责任意识缺乏,个人责任意识弱化。出现了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重索取轻奉献,重物质实惠轻精神境界的现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引导,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后,恰好是我们当今时代呼唤的道德情操,也是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道德标准。



第二,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有待强化。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五千年来倡导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具备知书达理、待人以礼的基本素养。然而,由于大部分高校尚未构建系统的传承体系,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校园中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多。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社交场合不用敬语雅语、脏话连篇;个人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浓妆艳抹、服饰怪异。这些现象表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是重建中华礼仪之邦和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总体良好,但随着造假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大学校园中逐渐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随意违约、助学贷款不还以及求职简历造假等,这种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独一无二。让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文明会强烈激发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尤其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强烈地体现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优秀传统必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培养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经典性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刚劲强健、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这种刚健笃实、励精图治的精神,体现着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推动着民族自强和创新。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全部为90后,当他们面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等各种困难时,容易产生退缩心理,有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的想做“啃老族”、不思进取……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观念去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培养他们刻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始终保持不屈不挠的信心和斗志,为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的途径



(一)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第一,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第二,要创新“两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三,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将精心设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入到生动形象、感受力强的媒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构建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想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任课教师应该定期培训和进修,不断增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了解,以渊博的人文知识折服学生,推动教学效果最大化。第二,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爱国爱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优秀品质,自觉地在言谈举止、性格态度等表象行为层面表现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建传统文化类社团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高校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引导和帮扶学生组建各种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如国学协会、文学社、书画协会、棋类协会、民族乐器协会、武术协会等,并选派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不定期开展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要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积极完善传承体系和传承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为锦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成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