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heyongzhong2023-12-24148

  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奉献、诚实、友好,积极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简洁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学生,要在“勤学”、“修德”、“明辨”、“诚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认识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两者内在统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


  继承和升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文化一直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是指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基础,只有人民富裕健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和“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是当今时代民本思想的升华。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谐与不同”,“天人合一”是指人类活动应符合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与不同”强调,在与人交流时,我们不仅可以与人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还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完全相互依恋。这一概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求同存异”,保持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看。《论语·卫灵公》中说:“不要对别人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是指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能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孟子滕文公上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老五老人老,幼五幼,人之幼。“是指在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时,也要照顾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和孩子。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体现在当代,就是要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看。《周易·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要努力,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意味着国家的生存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要求人们把国家的兴亡作为自己的责任。《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比义,小人比利。“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说:“君子坦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懂得宽容待人接物,以宽厚的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做事。《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没有,小车没有,怎么行?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一个充满爱和爱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取诸人为善,与人为善。所以君子莫大于善待他人。“善待他人,乐于助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公民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仍具有参考价值意义。在新时代,要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