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2023-12-24135
李江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国家。中华民族广泛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历史和民族性质有重要影响,但也与国家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关。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顾冠华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些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和传承的具有活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仍然影响着当代文化”。一些研究人员还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和活力的文化,在不断产生和淘汰的过程中积累、保存和延续。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习俗、习惯、经典、宗教、艺术、科技、制度和思维方式。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其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在和未来中国人民的时间流动和生命流动,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是中华民族香火的可持续生命活力。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微妙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民族文化不断进步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和引导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也是丰富多彩的。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易经》对自强不息做出了明确的表述。《象传》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这种精神。他认为君子应该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谨慎,有道而正。儒家的后继者进一步发挥了“自强”和“有为”的理论。曾子提出了“君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制天命胜之”的著名论断。
2.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尚书·夏书》有句话叫“民只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政治的座右铭。唐代开明君主李世民深知民贵君轻之道,认定“君依国,国依民”,朱认为“天下之务不大于t民”。这一系列重民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
3.孝敬长,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其最重要的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高度总结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国家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导孝道、尊重长者的根本原因。在宋代,这种孝道和尊重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美德”的思想,强调一个道德人应该用他慷慨和善良的爱来对待他们的同类,甚至所有的生命。以德治国为最高理想境界,要求执政者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圣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遗产既有客观的必然性,也有主观的主动性,就像“基因”的力量和积极的选择一样。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古代使用,外国使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政策,对提高国家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促进当代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民本主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和唯物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相互融合,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公平平等的理想世界,类似于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共产主义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奠定的思想基础。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革命理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人民只有国家”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更容易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传统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阶级斗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誓死保卫国家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精神,使中国人民在历届革命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努力通过阶级斗争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群众的权益,这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善于斗争的思想不谋而合。
2.中国传统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的发展得益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环境。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它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遗产,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等方面。只有深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才能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古以来,中国就说“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来看,个人层面的要求是对事物的认识、真诚和修养。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总结了其内容。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平、法律;在公民个人层面,爱国、奉献、诚实、友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3.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文化支持
首先,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起着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减少政府干预的概念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次,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设是基于马克思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秩序精神,吸收中国儒家文化的大同思想和方圆、规则等精髓——“人们对人类所有公共生活的简单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到习惯遵守”。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德治国”思想是“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新的共产主义文化和社会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中国儒家思想“政治道德”思想的升华。
没有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文化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要与世界各地的人类文明交汇碰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不仅要守住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要预见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只有这样,具有丰富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新一轮人类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