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2023-12-24145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
1、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
2、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
3、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
4、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拓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的这四个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渗透至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表现之中,并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从一个角度来看,这四个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能够贡献给世界的,我认为是人之为人的、群之为群的、家之为家的、国之为国的一整套精神价值理念。
这些价值理念的精神旨归,使人成为健全的人,使群体成为和睦的群体,使家成为有爱有敬的家,使国成为礼仪文明之邦。
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儒,道,佛的核心价值。二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
1,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自我完善的道德。儒家学者重视使命和责任。儒家世俗道德的基础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儒家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是世俗教育。因此,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儒学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
2,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道家的本性和幸福。
道教自觉遵守规则和运动规律,以及自觉遵守规则和法律的人所达到的自由境界。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儒教更重要。
因为在政治思想上,“儒学”才是外表,“道”才是本质。
道家深厚的理论能力和辩证法为中国哲学中的所有其他传统提供了创造力。
至于道教文化对中国音乐,绘画,文学和雕塑的影响,则以绝对优势为主导。
道家哲学也为中国的政治活动提供了活跃的空间,这样,中国知识分子就不会沉迷于追求官僚主义和儒家政治理想的生活。
在寻找前进和后退的方式时,理解智慧之间的差异将使得人们更加的容易。
3,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同情心和普遍性。
为了摆脱各种痛苦,我们必须消除各种欲望,并达到纯净的沉默状态。
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印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自公元四世纪以来到7世纪至9世纪,佛教已经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和理论,并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当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时,它们通常反映出不同价值的融合。
儒家,道家和佛教在理想人格,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同构性,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和交流,以实现和谐共处。
而这三种文化的意识形态传统和价值追求极为不同,因此它们之间无法实现完全同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道家和佛陀是儒家的文本。
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圣贤几千年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思想,是对一贯善恶的一贯追求,对崇高思想道德的追求,对理想道德人格的向往,以及良好精神情感的养成。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一个人必须具有自我完善和熟练的创造精神,而且还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以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下,并爱他人如己。
但同时我们在传统文化中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并坚持理解传统文化。
自觉学习和促进和传播传统文化,并坚持使用传统文化来约束其行为。
除了培养正确的社会公共道德感。
②
和谐,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中国文化中,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以及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1、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是很明显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的生产方式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思想上的认识,比如说一些良好的思想,仁义道德之类的,我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借鉴。
3、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通过这些文字的记载,我们能够很好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价值取向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以儒家“仁义为上”价值 取向、墨家“功利为上”价值取向、法家“君权为上”价值取向、道家“贵夫无为”价值 取向等为主要代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文化互相激荡吸收, 体现出了价值取向的交融与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其中很多精 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华文化,流光溢彩,源远流长。
千百年來,潜移默化于炎黄子孙的繁衍变化之中, 孕育着中华艮族的发展,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结构,至今还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产生 着深远的影响。
1、儒家“仁义为上”的价值取向
儒家认为“仁义”往往表示最高的道德境界、基本的道德原则,“仁义”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可以说“贵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儒家价值观的主导方向。
(一)仁义道德乃人之本性
儒家认为,人,作为真正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一切万物,就在于人有仁义之德。
孔子说:“天地之性(生)人为贵”。
“民治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
孟子认为仁义是“心之所同然者”,是人本身固有的,“仁也者,人也”(《尽心下》)。
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王制》)董仲舒、朱熹皆有诸多相似论述。
他们认为,仁义道德也是人本身固有的一种心灵境界。
“仁者静”、“仁者寿”、“仁者乐山”、“仁者无忧“、“仁者无敌”都充分体现了这种心灵意境和精神境界。
因此,仁义道德乃人天生具备的本性。
(二)仁义道德乃修身之本
儒家认为,仁义道德对人的认知、求知、审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获取知识,增进才学。
《论语・学而》记载,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说的就是孔子之所以取得了知识,是因为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知识的扎实巩固也要靠仁义道德才能够实现。
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儒家还认为,仁义道德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即修德即求学,好德则好学。
仁义道德可以修身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仁义道德可以陶冶人的精神境界,铸造人的理想人格。
从孔子提出的“里仁为美”到孟子提出的“悦我心”,再到后来董仲舒提出的“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到朱熹所谓的君子之“极既定于内”,则其形于外者“灿然”,说的都是这层含义。
(二)仁义道德乃治国之本
儒家学者历来重视仁义道德在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统治人民中的作用,并给予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尚贤”,即选择、培养有仁义之德的统治者掌握政权并起到表率作用,所以“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
其次,提倡“为政以德”,将仁义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一切原则的根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孟子把用仁义道德治理国家称之为“仁政”、“王道”,主张“以德服人”。
最后,儒家学者还主要用仁义道德来教化民众,“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2、墨家“功利为上”的价值取向
墨家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讲就是“功”、“利”二字,“功”指的是功业、功效,“利”指物质利益,主要是指广大民众的物质利益。墨子主张“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并希望天下仁人志士都以此为价值取向。
(一)物质利益乃人生存之本
墨家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飞禽走兽,是因为生存条件的不同,人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出一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存所需。“衣食者,人之生利也”(《节葬下》),衣食就是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利益。
(二)“兼利交利”乃道德之核心
墨家认为,一切道德标准必须以对人或社会有利为准则,道德不可以脱离利人、利国家、利百姓、利天下而单独存在,墨家崇尚“兼爱”,并以此为高尚的道德。并认为当时社会上一切动荡、灾难、罪恶都是因为不“兼爱”而引起的。治理天下正确的道德途径即“兼以易别”。而墨子所谓的“兼爱”主要是指“兼相爱,交相利”。
(三)“兼爱兴利”乃执政之本
在治国方面,墨子也曾提出许多治国良策,曾在《鲁问》中提出五项十策的治国方略。其基本原则也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将利国、利民、利天下作为“善政”的标准,反之则为“不善政”,主张“节用”、“节葬”、“非攻”、“非乐”,从而达到富国利民,天下大治的理想境界。
(四)“功利”乃言行之准则
墨家认为,功利也是检验一切言行的重要标准。
孟子提出的“三表法”是先秦哲学家中首次提出的关于言论、认知的衡量标准。
墨子认为,三表法对于言论和认知即可辨是非,又可断利害。
此外,墨家还用功利来说明“志功”的关系,“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认为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要考察他的动机、行为和结果,这三者密不可分。
对人行为的评价,应该坚持“志功”的统一,即“合志功而观”。
即综合考虑“志功”因素,不要片面地从某一个方面来衡量人的行为。
3、法家“君权为上”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政治哲学家,他们的价值取向,基本都是围绕政治领域展开的,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韩非提出的三者缺一不可,都充分体现了“君权为上”的价值取向。
在法家看来,君主处于最高的层次,居于核心地位,“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而“法”、“术”、“势”都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
可以说,法家对君主权力的论述,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当代价值内容
1符号价值:有利于展示我国的文化形象
中国的文化在历史上是一个延续至今的积淀过程,关注传统是因为我们的今天具有历史继承性,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我国的文化形象。
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生成的一种意义性存在,因此,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识的中国文化形象是一种文化抉择、文化召唤、文化实践,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建设的成效,还关乎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
2凝聚价值:有利于凝聚和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只有一样东西能把全世界华人联合起来,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主干是儒家文化”。
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民族精神内在蕴含的情感认同和号召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民族精神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一个民族的奋斗进取精神,从而形成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常常是其民族精神最直接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充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3道德价值: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尤其强调道德教化与道德生命的完善,把道德作為最高的价值追求,道德价值观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更意味着整个社会必须以道德作为基石。
因此,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着重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中道德教化人的思想来实现价值重建,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关联:个人与国家、民族、他人之间的建设性关系所指向的个体美德与群体美德。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无信则不立”“以友辅仁”等美德观念,又赋予其广泛、深沉、具有现实意义的内涵,通过个体、群体、全体的思想和行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2、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统的接续、弘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贡献。
3、中华传统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区域内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直到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境界,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和赞赏。
③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指导作用,比如孔子的思想,我们就能很好的借鉴,告诉人们诚信的重要性。
5、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个支撑点,也是向世界证明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方面。比如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这在世界上也是很出名的。
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4、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人们普遍认同、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广泛渗入到民族血脉、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
意义
1、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的文明品格,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深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之中,充分体现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之中,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中,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如果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脉,我国文化软实力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贫血症”和“软骨症”。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能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有益启迪,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文化精神力量。
扩展资料包含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2、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
3、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一致。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传统儒家强调“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张“天人合一”,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思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秉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和而不同”的共处原则,尊重他国文明,增强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坚持本土化、民族化,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结合现实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恒久魅力,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④
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
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步伐历久弥新再现辉煌,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⑥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其注入时代内涵与精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成为不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统一起来,既唤醒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赋予其时代灵魂,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
⑦
传统文化的价值就是就是我们最应该去保护的。最应该去维护的,最应该去传承下去的。因为每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呃,一旦没有了的话,那任何事情就感觉没有任何意义了。只有传统文化持续下去,传承下去。然后我们每个人所遵守的去传给一代又一代。
⑧
守住中华民族的命脉,首先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绵延至今,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追求、理念等历经数千年的淬炼洗礼和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底色、最厚重的基因图谱、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独特的民族气节,对激励中华儿女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其次是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品质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哪些?
-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