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涵义十篇

heyongzhong2023-12-24178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权威;内涵;意义



一、权威的发展:出现与消解在我国的历史早期,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的自由及精神上的秩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更新着人类的文化。随着现代性的信仰危机的出现,曾经确定无疑的传统师道权威逐渐变得凝固,甚至不断受到挑战和抛弃,它不再能生存于人们对师道的信仰之中。然而不可更改的事实是,人仍然需要一个可以起到引导作用的根本权威。对此现象,我国传统文化给出的定义更为明确:师道的权威必须经历理性的判定、动态的整合及流动的发展才能使人信服,才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作为人所依赖的精神源泉。



二、教师权威的内涵西方社会学家克利弗顿和罗伯特依据韦伯的权威理论,从归因层次对教师权威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权威的形成其影响因子为[1]: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制度不谋而合。我国古代对传统教师权威的定义为: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其社会文化价值赋予了传统师道的威严;是形而上的法定权威,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及社会法规赋予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是融入中国人骨血中的传统,虽有不足却立命千年。传统文化中对知识传播者的尊敬源于知识权威的固有地位,教师的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感悟、经历等构成,这是教师权威的形成依据。正如孔子所言[2]:“吾之宏愿,诚欲统一学术,统一政治,不料为作百世之傀儡,惜哉!”儒家强调以感召权威而育学生,这其中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的同情心等。由此可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形成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体修养,在客观性因素中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沿袭,从需要层面也取决于教师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脱俗的人格感召力及崇高的精神力量[3]。



三、教师权威的意义1权威引导的确认



传统文化将教育概括为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活动。教育的内涵则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权威,担负起引导学生使之获得完整人格及精神能力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实现保存以往历史文化发展的全部精华的生成过程,来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生成。教育需要学生与教师的虔敬向道之心,否则只是一种劝学的方式。如果缺乏对知识价值和真理的憧憬,人之为人的存在就将失去意义。而对教师权威的敬畏则是源于个体对善的向往和追求。个体的发展自发地接受和适应传统价值,这种自然的融合虽然可以使个体达到高层面的文化化和社会化,但是,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却处于低级状态,因为无法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不了解其精神意义,所以让人处于虚无的精神之中。



2权威引导的意义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权威之中,否则只会陷于对社会规则的屈从和更深的虚无之中。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只有选择性接受某种权威的引导。因为除此之外,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普世性的、可以让人在文化层面理解一切发展定律的立场,对传统文化中师道的漠视、教师权威的漠视,只能使人在文化的变革中陷入盲目无知的虚无之中。对传统文化下教师权威的选择,并不是通过一些手段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依据自我在实际生活中对教师权威意识的形成和融合,加之解读。以此唤醒被遮蔽在文化洪流中的权威,做出主观的选择。



最后,在对传统文化中教师权威的选择下,我们永远不要迷茫的是,教师权威是真实的而并非绝对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应有自己对文化的解读,而不是盲目寻求在权威中得到指引。



参考文献:



金生.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概括,在从宏观价值“体系”的建构走向更为微观具体的“价值观”的凝炼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然而,由于价值观建设自身的特点和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如果没有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这三个层面24字的倡导在进入建设、实现的过程时必将是艰辛的。



党的十报告并没有就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做进一步的阐释说明,至今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单就概念而言,24字核心价值观似乎更多地体现为古今中外文明的融汇。然而,价值观的建设绝非只是概念的拼凑,其内在的逻辑、整体的关系和生发的基础才是至关重要的。本立而道生,源清而流洁,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源自何处?主体是什么?与我们固有的传统优秀文化关系如何?特别是如何准确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对这些疑问,自党的十以来多有论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⑦。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专门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⑧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人民价值取向的总要求,在每个时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应当承上启下,处于一个历史的链条之中,也和所交流的外界格局无法分离。的讲话,对此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包含四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传统的继承、对世界文明的吸收、体现了当代的发展需求。



就这四个方面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在当代的需求是一个基本的框架,规定了继承、吸收有关观念的根本走向;而在继承和吸收这两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无疑是主体部分和立足点,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则属于客体的内容。如果我们将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作为主体或者说毫无基础地引进,那么必将与我们的文化基因相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同志在今年“5.4”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以上论断,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定位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从24字的内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一方面,24字价值观与古代文献的论述均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体现了“传承”。在核心价值观基本框架的设置上,正如同志指出的,类似于儒学经典《大学》关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做了层次性的划分。单从字面来讲,24字我们几乎都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查找到相应的论述。例如,“民主”,在《尚书》中最早出现:“天惟时求民主”,是作民之主的意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此思想的延伸。“公正”,唐房玄龄《公平正直对》:“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明汪天锡《官箴集要》:“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富强”,《管子·形势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法治”,《慎子佚文》:“治国无其法必乱,守法而不变则衰。”《韩非子》:“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自由”,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的“逍遥游”均为自由之表现。“和谐”,《周易》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等等。诸如此类,的确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在儒家的学说里,就可能在墨家或者道家的学说里。另一方面,24字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性,也就是“升华”。在价值观遴选的时候,更多的乃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针对当前社会所需要而提出的。在价值观的内涵上,也可以说兼容了古今中外的相关论述,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规定性。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到名同义变、古为今用的问题。例如,关于民主,古人认为民为贵,西方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卢梭)。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则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制度只是人民存在的一个环节⑨。因此,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应当是融合各方面,与上述论述相连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着重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其实这是设置了一个将两者“割裂”的前提,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关系以及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源泉”、“立足点”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⑩这是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立足点的准确定位。



二、明确确立文化遗产对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地位



文化遗产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或者说基本资源之一,既是我们解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视角,又是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国家实施核心价值观涵养顶层设计的时候,当务之急要明确确立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源泉”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度层面上设计好文化遗产参与核心价值观涵养的规划,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用文化遗产来丰富和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情感的价值和观念的价值,这些情感或者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了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源脉式的联系,又有发散式的关联。或作为源头,或作为佐证,或作为有益补充,或作为思想的延伸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明确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瑏瑡确立文化遗产在核心价值观涵养过程中的“重要源泉”地位,就要把从文化传统立足点来阐释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首要的工作开展好,将其倡导的每一种价值理念分析透彻、论证清楚、阐释全面,使传统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真正衔接起来。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只有进入个体的思想、志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为过程之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传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要想产生入耳、入脑、入心的实际效果,素材的运用至为重要。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涵、故事、人物,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对此,目前已经在一些重要平台,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等载体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还需指出的是,从道德教化生活化要求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群众对社会、人生等物质生产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的真实反映和价值追求,往往蕴含着道德意蕴和美好理想,与核心价值观相同相通,也极有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总的来说,发挥文化遗产在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借助“核心观念,传统表达”的模式,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化效果。



要把文化遗产作为营造核心价值观氛围的重要载体。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近年来,更多的文化遗产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传统节日或重大节庆时得以展现,加上各类博物馆的建设,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旅游时对文化遗产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应当借助文化遗产的平台性,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主旨,在目前只实施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在全国各重要宣教点的全面布局,着力突出这些文化遗产相对更加清晰的传播主旨;对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则要突出符合当今价值取向的观念和情感的内涵,使人们的参观接触到的不仅是刻板的说明、煽情的故事和沉默的陈列。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要求,筛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例如传统剧目等,营造化于无形的传播氛围。总之,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文化遗产的点睛之笔,使得各类文化遗产能够发挥“化民成俗”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3


索绪尔把符号界定为能指与所指的联合。“能指”,即语音或文字,是符号的表面形式;“所指”,即内涵,是符号的内容。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非强制的,具有约定俗成性。索绪尔不仅界定了符号的概念,也阐释了符号的源起、结构和功能。法国符号学的代表人物罗兰•巴特把对符号的研究延伸至整个社会系统。在罗兰•巴特看来,社会符号系统的构成也是由能指与所指组成,并且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诱导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符号的意义有外延和内涵之分。符号的外延是指符号那些直观的意义,例如由设计作品外在形式直接显示为内容本身。符号的内涵是指符号外在形式与所指实际内容之间的关系,通常与它自身所隐含的个人感受、文化背景、阅历知识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存在着必然联系。符号的内涵“与用户的年龄、性别、民族、阶层、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由符号的外在形式与内涵融合而成的设计作品,可以打破现有的规则,用在平面设计作品上通常具有极强的文化传递价值。符号内涵的意义以外延为基础,用于特定的场所和环境之中。同时,它受受众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所以,符号的内涵意义要比它的外延意义更深刻、更开放、更多维。人们对内涵意义的解读较其外延意义而言,更复杂、更抽象、更困难。



二、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



通常,我们在进行作品的创作时,都有可能将符号学的基本方法应用到设计中去。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整个设计符号学系统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而在研究的过程中,符号学方法对设计本身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渗透力。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符号学方法显示出独特的实践性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不仅给当代设计留下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比如文字图形、吉祥图案、民俗图形、纹样等,而且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思想,它们积淀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图形进行再改造,可以丰富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语汇”。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创新,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丰厚的设计传统,才能将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衔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太极图形是中华文明史和设计史上的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符号,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也反映了古人的图形观念”。一些优秀的标志设计正是借鉴这样一种造型,实现视觉表达上的创新与突破,通过始于传统立于当下的符号形式表达着新的设计形式和观念。设计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和传递者,同时又是文化的积淀者,它传递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设计者通过传统图形符号进行提炼和创作,使其成为优秀的视觉图像,最终实现传递美好意义的目标。研究这些设计符号的特征及其应用,就能够成为把握传统文化的切入点,能为平面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解决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总是突破地域界限、突破国界,被世界行业人士广泛认同。世界著名的华沙国际海报设计双年展、芬兰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双年展、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等都会定期地推出一系列大家公认的平面设计作品,获奖作品总是那些既具有地方民族意味,又具有世界气度的大作。在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上,平面设计表现为设计符号的表达和意义的象征:一方面它要求设计作品及其要素必须具有广泛的认知性;另一方面,符号学方法使设计师搜寻典型的符号形式进行设计创作。作为视觉图像的符号,从受众的角度看,设计作品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人们对于审美形式的认知是一致的。因此,对民族符号进行世界化的重构是我国现代设计获得设计灵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提供优秀设计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在创作思路与方法上,符号学方法能够提供可行的合理性设计方法,即根据符号形式及其语义表达,以某个具体设计主题为中心,来确定最合适的设计表现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传统文化中总会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如龙、凤、狮子、云纹、涡纹等,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转变,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既不断变异,又代代相承,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例如,上海老凤祥金店的标志就是采用了传统图形中“凤凰”的形象,并将其做了适当的变形,表达了丰富的寓意,代表飞黄腾达,好运连连。将中国传统图形符号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提升了老凤祥金店的品牌形象。



三、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平面设计中的符号学应用,不仅使信息传达更加有效,也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选择和创造恰当的设计符号形式,巧妙地传递有效信息,成为衡量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方法分为直接运用与间接运用两种。



(一)对符号的直接运用



在设计中,将符号的外在形式直接应用于作品中,如标志设计(LOGO),是符号直接应用的范例。标志设计以图形图像为基础,以传形达意为生命,强调小而精,所形成的图形图像被浓缩成了符号,具有极强的认知性。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图1)。整体的图像符号是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出了行业特征;标志的中心是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两边对称,体现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共存关系;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设计符号的巧妙应用,增强了标志的视觉语言表达力。



(二)对符号的间接运用



把符号作为创作的基础素材,然后进行提炼和加工。此类符号可以理解为原有意义视觉图形或实物。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秉华先生把冰裂纹与汉字结合应用于“苏州印象”海报作品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窗格图案和“三点水”的用笔,组成“州”字的主体;背景为山水倒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相结合的图片,并用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古朴淡雅的意境。无论是符号的直接运用,还是间接运用,都要求设计者对符号进行重构,把握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传递意义,把创作过程理解为一个不断提炼和深化创意的过程,通过对诸多设计元素的过滤、筛选和组合,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的优秀作品(如图2)。



四、结语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4


关键词:茶学审美;现代艺术设计;重要意义;价值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文化体系,其同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化融入和综合反映。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其中有着丰富的茶学审美内涵,如果能够将茶学审美内涵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其不仅能够创新整个现代艺术理论体系,同时也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有效融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准确的设计定位,同时也要融入必要的艺术设计理念,从而实现整个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



1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通过对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日益成熟,同时其与设计活动也实现了一定的融合,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品质,还是其中具体内涵都实现了实质性丰富与提升。但是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认知艺术设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为我们有效开展和应用艺术设计活动,提供有效帮助。而其一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多数艺术设计者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时,存在一定盲目设计,同时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很多艺术设计者缺乏对艺术设计活动要求的理解和认知。更多情况下,只是借助设计元素和设计工具,未能实现其理想的设计的追求和效果,尤其是其未能将消费者对艺术设计活动的要求融入其中,更没有将必要的审美理念内涵融入其中。所以,盲目跟风的设计现象就使得整个艺术设计活动效率极低,效果极差。其次,从具体设计上看,目前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未能寻找到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整个设计活动中,所以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内涵性较为不足,品质不够。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时,传统文化要素是其中最应该融入的要素,传统文化要素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传播的载体,做好艺术设计活动的传播,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而想要实现精神内涵的诠释与表达,不仅要融入设计者的理念认知,同时还要融入消费者的具体关注点。而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设计内涵和文化要素的系统化融合,就使得整个艺术设计活动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应该是一项系统化的活动,比如在艺术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时,不仅仅是单一的艺术设计活动,而是具体的设计理念,社会要求和消费者需要等一系列因素的全面融合,更是社会内涵的生活化表现,然而从目前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来看,整个设计活动开展时,缺乏应有的情感元素融入。所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不断成熟,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别,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究适合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当前现代艺术设计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从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融入文化要素实现自身体系化、内涵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具体趋势,所以,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提升艺术设计活动的品质的主要表现,更是当前艺术设计理念成熟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在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设计效果的品质提升,必须注重融入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基础元素,同时也是在细节上的具体把控。所以,将消费者所需要的价值理念融入设计活动中,才是满足人们的具体需要。因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中所具备的理念,全面完善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就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此外,当前在进行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做好艺术设计理念的全面融入,实际上,这一过程是系统化的过程,所以要为整个活动寻找到准确的设计定位,并将丰富的设计理念和生动的设计元素整体融入其中,只有实现了其时代特点和综合特点应用,才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最大价值。而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时,必须与时代特点相融合,这也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做好思维创新和设计理念创新,通过创新理念的有效融入,从而使得整个设计过程极具创新性。从传统的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以及机械的元素堆积,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未能融入应有的艺术设计活动理念,因此,想要实现艺术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价值元素融入。通过理念丰富和实质性完善,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3茶学审美内涵的具体认知分析



通过对茶学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艺术、生活哲学等一系列理念,尤其是在茶学发展形成过程中,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审美内涵的实质性融入,更使得整个茶学专业发展不断完善。通过对茶学的审美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人们行为的有效指导和具体影响。美学实际上是一种感官和认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的概念和理解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视觉享受,而融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快乐。通过对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不仅仅是儒家思想,同时也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融合,而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学审美也是基于这一期的内涵所形成的什么理念。因此,在茶学审美过程形成过程中,其饮茶为主要功能,通过融入形色香味等一系列具体的审美要素,从而对饮茶过程和茶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理解。首先,其具有主体的欣赏和选择性,也就是其理念的传播与融入过程中,人们主观上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在茶学审美过程中,其需要具体感知茶及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尤其是要将茶的自然特征与自身的社会理解等内涵相融合,从而来实现对茶学具体内涵的有效感受。茶学的审美内涵,不仅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具体的品质内涵,同时其作为相应的审美方法,也使得整个茶文化传播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如此,随着茶文化审美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内涵,同时也大大实现了人们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通过对茶文化的品读,从而实现了茶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茶学审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审美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在茶学审美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实现了文化要素与自然特征的系统化融合。所以在茶学审美活动中,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品读自然,认知自然,同时还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审美理念形成全面有效的融入。感觉茶学审美体系中所具备的自由,是整个茶学审美内涵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4茶学审美对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价值与意义



对于现有茶学审美活动开展来说,探究茶学审美的具体内涵,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将茶学审美内涵同当前艺术实践活动相融合,其确保了现在艺术设计活动在具有自身独立风格和内涵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更为成熟。同时也使得整个设计活动的层次内涵大大提升,传统茶学理念,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其根本是诠释和展现传统茶文化。而如果将其融入,实现其有效传播,当然其实际上也是寻找到了合适的艺术设计风格和内涵定位。其次,将茶学审美内涵的具有要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实际上也是寻找到了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设计元素,因此,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全面,最准确恰当的元素,所以在整个设计活动中,如果选择合适的元素理念,比如将插画艺术等理念内涵的融入到艺术设计活动中,能够在丰富和展现具体设计要求的同时,使得整个艺术实践活动更加独立,更具有自身特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也为茶学审美理念内涵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以及其发展空间。最后将茶学审美理念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其不仅仅提升该设计活动的品质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多元要素的融合推动。在多元文化发展成日益成熟的今天,整合多项资源已经成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茶文化要素作为融入多项内容的系统化要素,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整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与发展。结合各种技术设施的系统化应用,并将茶学审美内涵的具体内容融到艺术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发展,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茶学审美内涵中,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丰富的情感内涵。



5结语



我国是最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内涵,还是其中所具备的审美理念,都极其成熟,而这些实际上恰恰为当前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载体,在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现有艺术设计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从根本上来看,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传播载体与通道,只有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全面完善的诠释展现,才能够实现茶学审美内涵的最佳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储一鸣.东西方审美对现代包装设计影响之比较[J].现代装饰(理论),2013(1):135-137.



[2]韩新东.文化审美情趣对现代社会中美术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4(13):111-113.



[3]由文光.现代视域下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审美[J];社科信息文荟,2015(3):130-135.



[4]王振雨.文化审美情趣对现代社会中美术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11-213.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5


关键词: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



一、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从一个独特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历史和今天都证明,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



孙中山对于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规范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性发展。孙中山为“智、仁、勇”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明确提出军人价值、军人使命等概念,强调指出:军人最重要的是真正懂得“捍族卫民者,军人之天职”的道理,发挥其“忠爱民国”的优良品质,尽其“兴武止战”之使命;只有努力恪尽“天职”,永葆“良质”,才能“以保军人之价值”。“捍族卫民,矢忠必勇”,是孙中山的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武德文化“精忠报国、和军制胜”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武德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发扬者,对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性格的影响具有革命性意义。人民军队的武德文化,是有史以来对中华文明影响最深刻、最广泛、最受世界人民敬仰的先进武德文化形态。多次受到邓小平接见的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访问大陆后在美国以《民族“武德”的重视》为题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说:“正值民族面临旷古未有的生死斗争期间,久已沦丧的‘武德’开始复兴了――孕育于江西的红军和陕北的八路军,成熟于中国人民”;他断言:“‘武德’不仅是新中国受世界尊敬的主因之一,而且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已经起了革命性的涤清作用。”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我人民军队武德文化的先进性、民族性和伟大价值的深刻揭示和高度礼赞。



二、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创新发展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武德文化是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承载着中国历代军人不懈追求崇高价值的人生理想,清晰地展现了军人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评价标准等完整的军人价值观体系。其发展的规律性与价值特性,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军人政治导向的时代内涵,坚贞不移地忠诚于党。任何军队都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所以任何军队的军人价值观,都是为了军队有效执行历史赋予它的政治任务而确立的。因此,从古至今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的军队,无论是否明确规定军人价值观及其政治内涵,其军人价值观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从先秦时期的“尊主安国”、“保人利主”,至封建社会的“忠君报国”,再到孙中山的“捍族卫民”、“忠爱民国”等,其政治内涵无不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而改变。与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不同的是,当代西方军人核心价值观在话语表述上往往竭力回避和模糊它的政治内涵,这种表面上所谓的“远离政治”、“非党化”,实际上本身就是政治,是作为整个阶级的资产阶级政党“党化”的使然。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鲜明地把忠诚于党放在首位,赋予了中华传统武德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尤其在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进行价值观渗透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努力锤炼坚定不移忠诚于党的品格,这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6


一、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优秀传统文学在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上存在着许多突出且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学的道德意识或者价值理念,两者的融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途径。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缺少融合衔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融合衔接,这就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学一直徘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者缺乏融合衔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僵化机械的融合,也就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也讲授优秀传统文学,但并没有对传统文学的意义、文化内涵、概念范畴、时代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教师们只是点到为止,而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也只是囫囵吞枣而已,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没有让学生对传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实际上容易让学生产生价值上的偏颇。二是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的阐释,这种过度的阐释实际上带有娱乐性和低俗性,也就是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恶搞”的方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实际教学中非但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反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尊敬感。毋庸置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不过这种过度的阐释则不利于两者的衔接,同时也消融了优秀传统文学的实际教化功能。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两者融合存在隔阂。目前“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斥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课堂,这在本质上不仅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一个“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递与说教,就是将必要的知识点原原本本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学的精华或者是内涵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如“死水”般的教学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兴趣,进而也谈不上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和理解。“填鸭、说教”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最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兴趣是传统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二、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学中包含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思想底蕴,在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形成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两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方法。首先,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迟迟得不到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的核心就是学生和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觉意识,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对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话语内容、精神蕴藉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积极转化且合理地运用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意识、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传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传统精神的传递,精神的熏陶和渲染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内心里对传统文学、文化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还要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始终秉持着“关照古今”的教学思想,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中重新诠释和挖掘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最终在根本上完成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和发展,从而使得传统文学重新焕发它的生命活力。其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融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和老师在双方平等、平行的地位上进行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原来死板、僵硬的知识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老师不能再仅仅扮演“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思考和问题意识。同时,老师还要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形象生动中向学生传输优秀传统文学和文化,在思想教育为主导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堂文化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学的演讲比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以及名家讲座等,这可以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感受传统文学和文化带来的意义和魅力。



三、优秀传统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意义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都能实现和谐其自身的发展。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程度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一、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理解高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伴随着当今社会高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多元化教育,众多大学逐渐趋向社会化,甚至有部分学校过于强调现实主义和世俗化。因此通过加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自古至今,高等学府一直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造就了许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理性主义”和“远大志向”。如果高等学校沦落为只为经济服务的工具,将不能再继续撑起为社会塑造精神文明家园的“象牙塔”的重担,也将无法为众多莘莘学子实现独立人格和追求精神的梦想。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因为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不仅会帮助高校恢复原位,还能帮我们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这方面去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首先要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



高校的文化建设,是有其自己的发展特点的。主要是由高校的师生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能够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而高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则是以崇尚和谐并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主体。正因其特点高校才能将不同脉络纹理的学科,以及学术观点各异的学术专家融合在一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相濡以沫的学生情在这里诞生,并一起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必须加强和谐文化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其内涵发展也并非是简单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强调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的自觉意识。也就是努力建设以和谐理念内涵的大学文化,促进精神与物质、共性与个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的和谐发展。



高校的和谐文化这一概念源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谐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有力支持。学校的内涵发展要以“和”为前提,和谐文化的主旨与高校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为积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其前进的方向的。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8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具体体现为:1.伦理本位。即人本主义,它既注重人的重要性,又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所谓“君臣,父子,夫妇”是这一特征的最好体现。2.关心现实政治生活。它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与现实政治生活直接接触。3.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不能为了私欲而不顾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4.富于辨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都是辨证的,而不是形而上的。5.强调整体观念。这一点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6.重视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厚的内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学界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仁人志士都有很多学说,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这一点在塑造个体和整体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每一个体都拥有这一品质,中化民族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三)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著的献身精神是要学习推广的。



(四)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当今的实践品格是一致的。



(五)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塑造,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国家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力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不仅具有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且由于语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他的人文内容,因而本身也具有了负载文化的功能。可见,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工具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渗透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文化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中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在人类的文字中记载下来,而文言文是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言文是指以前通用的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包括散文、骈体文、诗词歌赋、戏剧等。狭义的文言文仅指用文言写的散文和骈体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文言文记载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文言文中有深刻的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既是大纲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容所决定的。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之中呢?结合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渗透。



1.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和有关背景加以渗透。古往今来,任何作品的创作都与一定的环境和时代有关,如果学生了解了作家的身世、经历、创作背景,无疑将有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9


【关键词】识字教学 音 形 义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4-01



识字,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字符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变,历史悠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被寄予了超越其自身的更多含义。



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中国各地的诵经班,传统的私塾不断涌现。海外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要有向幼儿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笔者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做法,在此提供给大方之家斧正。



一 用汉字的形体演变展示汉字的历史文化



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儿童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要让幼儿学习生字,就要把这个字的形体演变的历史过程展示出来,如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幼儿有鲜明的形象记忆,从而对汉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自豪感。



二 从汉字外形上感悟灿烂的传统文化



最早的汉字来自图画,象形汉字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外部特征,例如:山、水、日、月;指事字根据标志显示特殊意义,例如:上、下、刃、旦;会意字取两字或三字合义,例如:休、明、尖、森。汉字能目击字形直接获取意义,大脑对汉字字形有直接的把握和感受。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不能具备的特征。



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笔画虽多,结构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它是由基本字、结构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组合而成的。常用的汉字虽然为数不多,只有几千个字,但汉字构词能力特别强,认识一个字,可以拼出许多的新词来。一个“白”字,即能造词“白天”“白菜”“”“白兰地”“白璧无瑕”等163个不同的词条。所以,依靠不多的汉字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空般宽广的文章。



三 从汉字的声韵上感悟汉字的韵味



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高低交错平仄相配成就了汉语语言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传统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汉字韵调的绝佳组合。例如:《语文园地》中的“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合手拿、分手掰”尽情显示了汉字音形义的和谐搭配所表现出来的趣味。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在过去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员教导群众就编了许多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产党,扛大刀”,使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贫下中农不仅仅认识了汉字,而且宣扬了革命道理,激发贫穷的农民参加革命。汉字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 识字教学需要有文化内涵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音形义,更要从音形义中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看图识字“人”的图画,可以用一个人的四肢展示“人”字形状的图画。有的教材展示的是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双手作揖行礼,这正是体现了汉字的文化特点,四肢健全的人只是展示了人的生物特征,双手行礼的人却展示了人的社会特征,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因为人能衣食住行,而且是因为人能够知书达理,这样就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示了出来。


传统文化的涵义篇10


关键词:影视广告;茶文化;符号标志



1茶文化符号的解读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早始于神农时期,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符号也愈发鲜明,普洱、铁观音、碧螺春先后成了中国茶符号的标志,而茶学、茶故事、茶艺茶表演以及茶风茶书画等也渐渐成了我国茶文化符号的代表。自唐朝陆羽《茶经》问世以来,茶才有了确切的文化寓意,以海纳百川之势先后蓄积了道家、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精髓,并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茶文化思想内涵,成为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之一。1.1象征意义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其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茶诗、茶书、茶画、茶风、茶俗以及茶戏、茶歌舞都逐渐演化成了茶文化符号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每一茶文化符号所象征的文化意义以及浸染的艺术气息也都有所不同,但其所展现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貌。古朴的茶台与古色古香的茶室,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茶文化的自然朴实之质,而清幽的茶室环境以及极简的陈设摆件也象征着茶文化中的淡然清雅之气,悠扬清丽的茶歌象征着我们劳动人民积极盎然之态,独特的“矮子步”采茶舞也寄寓着我们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怀。总而言之,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符号都在无声中阐释着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寄寓着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



1.2文化标志



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标志,其所沾染的文化气息自然是不言而喻。无论是茶画、茶事,还是茶歌、茶诗,抑或是茶具、茶典故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染了茶文化的味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文化符号是作为一种文化标志而存在。古语云,茶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茶文化也因此一度被作为思想标签,其所寓含着的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以及佛家的慈悲之意,也在形式不一的茶文化符号中被充分诠释。同时,悠久深邃的茶文化历史也促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符号的形成,每一历史时期的茶文化符号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对特定时期茶文化内涵的阐释。而且,茶宴、茶道以及茶礼等茶文化符号都是在历史的长廊中饱经茶文化的熏陶产生的,因而任何一个茶文化符号所散发的文化气息都异常鲜浓。



1.3艺术底蕴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支,其不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意义,同时也被打上了浓厚的艺术烙印。众所周知,茶文化思想内涵是集传统优秀文化于一体,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了各种文化元素的精髓。民间艺术文化因子、传统美学观念以及大众审美品味等构成了特有的茶文化美学符号。因此,茶文化符号的艺术气息尤为鲜明。茶艺表演是茶文化艺术符号的标识,其精湛的茶技以及氤氲的温馨氛围与舒适的饮茶环境都是茶文化符号艺术化的体现。茶文化符号在岁月的长河里积淀成隽永深沉的艺术内蕴,犹如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时光的隧道里傲然绽放。



2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意义



茶文化符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曾一度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因子是难以言表的,浓浓的中国特色将能极大地激发国人的自豪之情与外国人的好奇之心。而随着现代影视广告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广告设计陷入了僵硬呆板的死胡同中,一味地模仿抄袭外国影视广告的设计手法,忽略了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进而导致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越来越粗糙,内容也愈发浅薄,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因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引入茶文化符号意味着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既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也为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动了现代影视广告向全面发展之路迈进。



2.1提升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符号所潜藏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是不容小觑。琳琅满目的茶文化符号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深刻的茶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因子也将会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中,茶画中山水自然美学因子、茶诗中的韵律节奏以及茶故事中的典型人物都将成为现代影视广告制作的原型,将会增添现代影视广告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无形中促进广告文化艺术内涵的提升。另外,特殊的茶文化符号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与设计也是大有裨益,设计师可以将特色鲜明的茶文化符号作为辅元素渗入到广告的制作中,利用影视广告的创作手法将茶艺表演的煮茶与烹茶以及倒茶和饮茶等环节进行慢动作播放,在茶水的流动中与茶香缭绕的云雾中感受广告的深沉的艺术文化内涵。



2.2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茶文化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建构了其独有的文化框架体系,并且一直未曾被岁月的黄沙所湮没,一路披荆斩棘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茶文化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落入了尴尬境地,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茶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甚至连茶文化符号的表象都不甚明了,更遑论茶文化的核心要义。而现代影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将会加快不同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进程。所以,将茶文化符号引入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那么茶诗、茶歌、茶学以及茶故事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视频载体以及电视平台等渠道而被呈现在观众眼前,大众也在点滴的茶文化符号宣传中了解茶文化的深层内涵,而茶文化也在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总之,茶文化符号作为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将会开启茶文化的国际化大门。



3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3.1深入挖掘茶文化符号中的美学元素进行艺术设计



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寓含着不同的美学因子,茶画、茶诗、茶歌以及茶曲都是茶文化符号的不同展现。但是,由于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时,并不能游刃有余的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穿插性应用,而是只能生搬硬套地将茶文化符号插入到广告的制作中,进而降低了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广告设计时,应该以不同的茶文化符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进行深入性研究,在了解茶文化基本内涵与其符号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茶文化符号标志结构体系,使设计师能够根据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目标,有效地从中选择茶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化构想,从而提高广告的针对性,并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茶倍健的牙膏广告是以茶作为茶文化符号的物质标志,将绿油油的茶园作为背景,对牙膏广告进行立体化呈现,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美学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促进了黑人茶倍健广告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



3.2将茶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与广告设计理念相契合



茶文化符号象征的是传统文化,而其在与现代影视广告相交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时尚潮流元素擦出火花,而在火花消散之后要想安然地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中,那么需要设计师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定位化的改变设计,结合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广告的设计初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性改编,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与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理念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设计师应该结合茶文化符号的不同意义,对现代影视广告进行明确的定位设计,一改传统模糊不清的笼统化制作,将茶文化符号中的元素进行细致筛选,使其以合理的方式注入到广告中。例如,杭州西湖龙井的宣传片中,其以龙井为载体发挥影视广告的制作优势,对龙井的叶进行定格设计,进而使观众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茶香四溢的芬芳。



3.3立足于茶文化符号的文化意义对广告进行定位构思



茶文化符号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变得愈加厚重,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异常深厚。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影视广告设计时,应该以茶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因子为基石,对广告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科学剖析,并将茶文化以不同的符号形式注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例如,设计师可以利用采茶舞中的矮子步、单水袖以及扇子花等艺术文化元素来增添广告的文化艺术气息。当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挖掘,从变化多端的茶文化符号中提炼茶文化的思想精粹,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以推动广告向正确的文化定位之路迈进,从而促进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常规化应用。



4结语



茶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其包孕着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知识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因而,现代影视广告应该摈弃崇洋的情绪,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将优秀的本土文化因子注入到广告的设计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之时,也提高了广告的艺术性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影视广告的本土化色彩越来越淡薄,民族气息也日益稀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而一旦茶文化符号被运用到广告的制作中,那么其丰富多姿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将会被纳入到影视广告之中,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也将会被进一步开发,而渗透着茶文化符号的影视广告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周李欢欢.秉承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广告创意[J].当代经理人,2005(3):211-212.



[2]韩佳蔚.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广告成长的沃土[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8-119.



[3]冯易,覃胜南,董帅.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与设计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09(12):44-45.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