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论文

heyongzhong2023-12-24171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民族的血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本文阐述了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体验模式、在放弃继承的前提下转化创新、把握外来文化与中国优秀文化的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我们党一直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优秀文化认识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许多外国文化已经进入了每个人的视野,特别是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严重的影响。人们对这些新文化感到新奇,尤其是青少年,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嘲笑民族优秀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过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和中国现代化的需要,他们谈论所谓的文化优缺点,攻击中国文化,宣传西方文化,试图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一些文化虚无主义者妄议传统文化,曲解其内在含义,严重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传承发展专业人才匮乏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缺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挑战。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人才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人才稀缺,中低水平人才占绝大多数,青年传承人员数量低,传承人才队伍缺乏科学管理和传承机制,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三)商业化过度蚕食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参差不齐的文化产品涌入人们的生活。文化作为一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商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地被商业化侵蚀。在专业商业团队和媒体包装的帮助下,程式化文化产品的生产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始含义,甚至曲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例如,各种过度商业化的古镇、同样的高价食品和随处可见的纪念品不能反映古镇的独特特色,严重削弱了其内在传统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逐渐对其失去兴趣。


二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2],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帮助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3]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价值观是否牢固取决于其根本来源是否稳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每个人最深层次的情感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精神基因。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家国统一,“天下兴衰,人人有责”的主动担当就是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的证明。再比如“善待他人”就是核心价值观中友好的例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正是由于其固有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


(二)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万中国儿女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我们的命运直接受到民族国家命运的影响,民族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命运。民族认同依赖于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基础。一个不同意自己民族文化的人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漠不关心。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路上的风雨历程并不容易。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积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力量的源泉,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最深层次、最基本的自信,必须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既能平静下来,又能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大同”、“民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源于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持久的魅力,是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认同、肯定和坚持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信心。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自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跟上《纽约时报》的步伐,探索和创新。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包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稳定的内在活力。


(一)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体验


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对充满中国优秀文化的古典书籍的积极阅读往往是有限的,电子出版物、传统电视、网络等相关传统文化内容的载体更容易获取信息。传统文化的传承只在小圈子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满足现代人获取传统文化的需求。因此,为了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更丰富的呈现和体验,使其最大限度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应充分利用网络和移动应用程序、微信、电视等媒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传统文化。例如,近年来,随着《中国诗歌大会》、《见字如面》、《读者》、《国宝》、《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优秀文化节目的播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这些节目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走出原有僵化的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


(二)在扬弃继承的前提下转化创新


放弃继承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中国优秀文化原有内涵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做出选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们应该坚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消极成分,我们也应该擦亮眼睛,毫不犹豫地放弃它们,坚持辩证选择,不要忘记它们的起源。大多数时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内容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我们需要坚持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指导如何识别什么是本质和渣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其内在本质。那么,什么是转型创新,就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面向未来,坚持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理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多元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释放出新的活力,更符合现代的实际需要,更适合今天的人。


(三)把握外来文化与中国优秀文化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学习之处,如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古代儒道文化融为一体。经过几次发展,最终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例如,随着阿拉伯与中国的贸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逐渐传入古代中国,并在明末清初发展成熟。当时,这些文化交流对阿拉伯世界语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自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拜金主义文化、普世价值文化等外来不良文化在中国逐渐传播,导致盲目排外和唯外主义两大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信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敞开心扉,不要忘记最初,坚持中国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让以儒家、道教、法国思想为代表的优秀基因继承,增强文化信心,吸收外国人,相互学习和分享。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产生的文明,也是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多彩,文明因相互学习而丰富。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明交流,不仅要“各美其美”,还要“美与共”[5]。经过5000年的证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持续,对当代中国仍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适应当代国情,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的问题。


作者:董焱 张泽宇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